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球赛下注官方网站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开展了“献礼建党百年·党员百+行动”活动。同时,2021年球赛下注官方网站始建65周年,在学校学院的统一部署下,球赛下注官方网站党委积极组织开展“百+行动校友谈”活动。
通过寻访优秀党员校友和教师,讲述同济材料校友如何“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动人故事,来激励广大学生从前辈和身边人的先进事迹中汲取力量,勇担时代重任,同时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承诺。
校友简介
姚燕,1982年毕业于球赛下注官方网站材料学院建材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工作,在建材行业深耕39年,历任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8年、中国建材总院院长19年,现任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39年来,她承担、组织了国家、行业和企业科技项目百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20余项,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2项;发明专利40件,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培养研究生30余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建材行业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建材行业十大新闻人物、建材行业十大女杰、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成为建材行业科技领军人物和国有大型企业主要领导者。
校友事迹
专业到职业,不改赤子之心
1982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姚燕从上海走出,步入北京管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从此开始了她的“建材人生”。工作中崭露头角的姚燕逐渐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成熟与活力,意识到党组织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她的入党申请书,很快被吸纳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96至1997年,姚燕先后担任建材院房建材料与混凝土研究所所长、院长助理兼水泥与新型建材研究所所长,2001至2020年被任命为中国建材院院长,2005至2014年担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总经理。不到10年的时间,她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科技人员到国企高管的跨越式发展,还无需副职过渡。
扎根建材行业近40年,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勇往直前。当被问道是因何选择了这个职业时,姚燕表示大学选择建材专业实为误打误撞,然而对于毕业后被分配到建材院很是满意,毕竟专业对口,恰好可以学以致用。她还表示,越是深入接触这个行业,就越发觉得很有意思,十分有成就感。入党之后,在党组织的召唤和指挥下,秉持着认真、投入和奉献的初心一心只想把事情做好,没有考虑过别的。在多数同学选择出国或者转业的情况下,她坚持在建材行业留了下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耕耘四十载,将一颗赤子之心融进了对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情、对企业的担当以及对行业的推动,她将被动选择的专业,发展成了自己终身从事与热爱的事业。
临危受命,开启“姚燕时代”
1999年,在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建材院转制为中央直属科技企业,其高度依赖国家政策、市场经营能力缺失的重大先天缺陷暴露无遗,建材院面临紧迫的生存问题。时值院领导班子换届,2001年年初,姚燕被正式任命为建材院院长,成为建材行业国家级研究院的首位女掌门。
临危受命,姚燕面对的是一个颇为棘手的烂摊子:各所独立核算,管理涣散各自为营;产业亏空、人心不稳、资金短缺;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更是不计其数。在她上任之前的10年里换了6任院长!
姚燕上台之后带领班子认真研究,积极谋划,一边解决历史遗留的沉疴痼疾,一边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件事就是收权,她克服重重困难,顶着巨大压力推行了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大大改善了经营管理上的被动局面。
赢得喘息机会后,姚燕一边带领全院抓资金抓项目,同时思考着怎么发挥自身优势。她勇于担当,无惧挑战,面对资金短缺的现状,她找到领导直面陈情,条分缕析,为总院争取到了大笔拨款,解了燃眉之急。她执着专著,抓铁留痕,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家规划中的建材科技项目,在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中,都留下她深深的足迹。她眼界开阔,雷厉风行,认准了方向就力排众议果断实施,总院每个业务板块的发展,都体现了她对业务前景的精准预判。她富有远见,格局宏大,在她的带领下,建材院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企业化转制,2004年与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组建成立总院,又先后组建两所上市公司。建材院走出了一条“以研发为基础打造行业科技自主创新基地、以发展科技产业有效提升综合实力”的科研与产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子,从此迈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几十年来,她在中国建材总院开创了辉煌的“姚燕时代”,她既是战略指挥的统帅,更是身先士卒的楷模。她担任院长的19个年头,不仅让建材总院“起死回生”,还带领这所有着70年历史的研究机构攀上新的高峰——成为行业翘楚。
高瞻远瞩,科技产业两手抓
主抓科技发展是姚燕当院长期间推动总院发展的一条主线。多年来,姚燕以国家、行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国内外研发机构与大专院校,牵头组建跨领域跨地域的科研团队,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从“九五”到“十三五”,她主持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项目4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20余项。她领军的中国建材研究总院,为我国重点工程提供了一批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利用研究成果制定了多个标准、规范、工法,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田湾核电站等数十个重大工程的建设,无不源于建材总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姚燕高屋建瓴,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研发、服务化转型共性技术”统筹规划总院“十三五”科技发展,总院牵头承担了12个项目及36个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同时肩负国家总理基金项目,各部委、国家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发,在特种水泥、建筑节能与安全玻璃及绿色建材等多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技术,持续引领行业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
如何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快速推向市场,曾经是制约建材院发展的难题。姚燕认为,还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建材院的业务特点,对科研成果从技术水平、市场空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化基础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1年,姚燕作为第一任董事长,通过联合5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瑞泰科技作为我国第一家耐火材料公司成功上市,走向资本市场。瑞泰科技的成功上市,使总院探索出将分散经营方式组建成集“研究—开发—制造—工程”于一体的全链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型模式,四大业务板块之一的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颇具竞争力的科技产业群。
既做技术创新的领路人,又做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姚燕以高瞻远瞩的视野谋篇布局,在几度沉浮的建材大环境中除旧布新、纵横捭阖,不仅独具慧眼抓住技术领先板块让科技成果搭上产业的快车,还独辟蹊径为企业搭起通往资本市场的金桥,使企业效益实现逆势腾飞。
引领行业,将中国建材推向国际
如果说在改制转型的大潮中,姚燕在思想、观念、制度、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让中国建材总院化蛹为蝶,那么秉持“科技创新”这支点石成金的魔杖,则让中国建材总院不但一直雄踞我国建材科技的巅峰,也让中国建材行业吹出的号角在国际上越来越响亮。
凭借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学术造诣,2011年,姚燕带领总院向RILEM申请了“环境与荷载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方法”技术委员会(TC-TDC)并最终获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RILEM技术委员会主席。5年间,她领导该领域的全球领先实验室和专家开展对比试验和研究,最终提出关于环境与荷载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评价的RILEM国际试验方法并被世界多国采纳使用。
2015年10月,有近百年历史的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场被誉为国际水泥界的“奥林匹克”的盛会,我国曾辗转20年4次申办,屡屡铩羽而归。2011年,姚燕带领团队再次代表中国申办,会议前精心细致的准备,会议上流利的英文陈述,使中国最终以绝对优势胜出,获得2015年主办权。
“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中国,我们的目标在世界。”多年来,姚燕十分注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掌握国际发展趋势,提升国际影响力,带领总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姚燕把中国水泥科技带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世人见证了中国水泥的科技水平,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腾飞发展的实力。她的名字更是成为中国建材科技在世界上响当当的名片。
结语
“娇燕有志胜鸿鹄,谁言巾帼逊须眉。”作为一名女性,姚燕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作为集团总经理,她担负起集团管理和科技发展的重任;作为院长,她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了全院的发展和提高全体员工的生活水平,呕心沥血。十九年的峥嵘岁月,她将澎湃的激情和满腔热血奉献给了中国建材总院这所国家科研院所,打造了“姚燕时代”,这个时代一直彰显着“科技报国、砥砺奋进”的爱国情怀。深耕四十载,她是当之无愧的建材行业科技领军者。
访谈实录
Q1:我们知道姚老师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请姚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当年在球赛下注官方网站毕业后,毕业之后的工作经历和入党经历好吗?
姚燕校友:我是86年入的党,所以党龄也有30多年了。我做事的角度,就是听党召唤、听党指挥,另外做事仔细认真,共产党最讲认真了,作为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面我做事还是非常投入的,女同志也是比较有奉献精神,也不太去讲究自己要争取个什么职位,都是认认真真做事。另外,入党以后,就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领导就感觉你能干事儿,所以给了很多的机会。在党的培养下、在组织的培养下,从所长到院长,后来我们和建材集团重组以后,我还当了8年的总经理,在我任职期间,我们集团连续多年进入世界500强。
我觉得人生的历程每一步都很不容易,每一步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要有自己的信念、信仰,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开始我们77、78两级进入建材院的,大概有一百五、六十个人,到现在为止还在我们院干的人估计也就十几二十个人,总之就很少了,中间大家都出国的、留学的、调到别的单位的,等等,这种情况的有很多。出去的也有干得好的、成功的,但是不是很多,但在院里继续做下去的基本都发展的不错。所以我认为咱们同学们学了这个专业、进了这个领域还是挺有干头的,国家也是很需要的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才的。毕竟现在年轻人知识储备比我们更加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也比较多,所以我觉得还是大有作为的。
Q2:今年是您步入建材行业的第39个年头了,请问是怎样一种力量,或者说是秉持着怎样一种初心使您毕业后能够一直扎根本行业,一路披荆斩棘近40年,最终做到这样一个高度呢?
姚燕校友:我们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大学毕业了,我得把大学四年学到的用到工作上去。所以对于当时被分到建材院,我觉得没有比这个再好的了,毕竟专业对口,其他的就没有想得太多,认认真真做事。 我们刚来的时候,建材院还属于事业单位计划经济,后来过了几年开始要求成果转化,要到市场上去为企业服务、为工程服务。逐步,国家也开始重视我们这方面,第一个国家混凝土的项目,当时是国家计委的国家攻关项目,是由我牵头来组织的,当时是组织了全国二、三十个科研院校、院所一起来做这个项目,从“九五”到“十三五”,我都在牵头组织建材行业水泥混凝土方面的国家项目,包括到现在的“十四五”,也仍然在关注这些事。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只要你认真、只要你投入,不好高骛远,每个行业都有你可以做的事情。有的人觉得这个行业不太好,我爱人都说过不要让孩子学这个专业了,太辛苦了,确实是,我们那时候出去搞技术转让,在那种偏僻的地方,住大通铺,条件确实很差,但是只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成绩总会有的。其实,随着国家的发展,建材这个事越来越重要,对建材行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等等这些,是需要新技术、新理念、新力量注入的,我们大学生、研究生学完了这个专业,就应该努力地去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和行业技术的提升、为国家的需求做贡献。
Q3:您是86年入党,能给我们说一下,立足于本行业中,您的入党的初心是什么呢?
姚燕校友:其实我很早就入团了,但到我们大学时也都没有发展入党。工作时比较勤恳,得到大家认可,后来有人说:你竟然不是党员,我们都不相信。意思是我好像做的比党员还好。后来单位领导说,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也确实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做大事,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等各方面,都是其它党派不能比的。因此我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家也觉得我够条件,进而就入党了。入党后,我也担任过党委书记等职位,一直按照党的要求办事。越进入高层,看到更多大事,就更觉得我们共产党确实不一样。就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就更体现了我们党的伟大,中国的有序管理和国外的混乱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防疫工作中,党员带头,各级党组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和国外相比,我们的感染率要低得多。包括打疫苗也是,全民动员。我认为,共产党是一个能号召大家做正确的事情的党派。入党以后,党员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也比较多,更加的觉得要按照党的要求去做事,进步的更快。
Q4:对于您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其中肯定有许多数不清的艰辛坎坷,您能从当时的角度,为我们展开讲讲这个过程中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您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呢?
姚燕校友:当年我刚当院长的时候,每花一万块钱,我都会想半天,都得琢磨花不花,能省则省。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这么大一个单位,什么都没有,肯定做不成事。只有有钱了,很多东西才可以调整,可以做事,可以发展。那我就说,咱们就是开源节流,不搞超预算支出,国家经费是真金白银,是可以出成本的;另外,市场上要加快技术转化、成果转化,市场实际上是用少量的资金或技术换来更多的收益。
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进入国资委时,有一笔可以支持单位发展的资金叫做国有资本金,当时高研院申请五个亿,后来批了三个亿,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到这笔钱呢?那时我们想要建一个绿色建材实验室,毕竟要有一个形象,需要一大笔的资金。我们着手申请五亿建造实验室报告,我自己熬夜写,写了三五页纸,给国资委主任写了封信,申请资金建造国家一流实验室、检验认证大楼和海外人才基地等等。将信递上后不久,说资金已经批了,这时我松了口气。所以,有思路才可以做好事情,能够争取到三个亿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后来国资委的主任还是比较肯定我们实验室的水平,认为国际一流基本实现。可当时如果没有这些资金,就没办法实现这样的成果,当然有了钱我们可以买更好的设备也能出更多的成果。
经济基础很重要,只有有了经济基础,才能留住人才,把想做的事做好。对于别人来说,一件事可能干不成,对我来讲,一定要把它做成。就例如这笔资金,如果靠挣钱会需要很久,而充分利用定向资金就可以建造这么好的大楼,院里工作环境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善。当然,后来国资委领导来视察也很激动,认为给的钱也不是很充裕,我们却做出了很大成果,也树立了一个标杆,所以后面的资金申请也更加容易了,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或者说你申请到国家项目,国家信任你,但你没做好,那之后国家还会给你吗?作为一把手,要全方位考虑,在重要的问题上要亲自抓,要落地,这样一件一件事才能做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发展来做这些事情,来寻求这些资源,才能把事情做成。
Q5: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中也对绿色、低能耗建筑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我们也了解到近年来,您一直在强调节能减排在建材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积极地推动行业的发展,那么您能谈一谈建材总院在近年来是如何通过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又有什么样的布局和安排呢?
姚燕校友:我们实验室叫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早在07年我们便提出了建材绿色化发展,得到了中科院院长的高度评价,说做的比较超前,予以了肯定。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围绕如何发展绿色建材方面不断努力,绿色实验室还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少用原料,少有排放,原料做成制品,制品做成构件。如果工程上有损坏,我还可以循环利用,尽量减少排放,建材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的是,可以利用建材废渣,这也为绿色建材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绿色建材实验室也承担了一些国家项目,研发出了许多产品,制定了很多国家相关标准。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把科技放在第一位,把科技创新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实际上绿色也是需要通过创新来发展,在十四五包括到2035规划,建材的发展应该是更快的。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说到2060年要达到碳中和,这对于建材行业也是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水泥产业,我国所占比例大概在60%,我们现在水泥产能利用率才达到60%-70%。而对于碳达峰,建材行业认为在2023年可能就达到了,我认为不一定。对于碳中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少排放碳,或者将二氧化碳利用起来,最近我们也在做此方面研究,比如水泥生产,烧石灰石一定会排放二氧化碳,而且占比很大;如果要减少石灰石用量则需要考虑产物还是否是水泥,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想法。此外,用全氧燃烧,不减少二氧化碳,好收纳,好捕捉。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很重要的方面,这需要立项研究,包括碳交易,积累数据可能还不够,导致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够,这便要我们拭目以待。所谓碳交易,就是碳排放和节能减排可以买卖。先进基础材料首先要减少排放、性能优异,要有20%代替常用材料;另外,新兴产业的新材料、跨学科材料也可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Q6:姚老师,您已经在建材行业深耕了39年,担任过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中国建材总院院长等职务,每次您都能迅速地适应职务的转变;对于我们研究生,在毕业时也会面临从学生到工作者这种身份的转变,我们现在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做出改变,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呢?您能根据您丰富的经验就此给我们后辈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吗?
姚燕校友: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毕业这个问题,从我的接触到的很多同学来看,不论是在企业、留校还是到政府机关,认真做事是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不能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工作上要认真投入,领导交代的事情不能敷衍了事,做出的东西起码要让自己满意;第二个就是学习,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不能等着安排的集体学习。以订阅足球报来学习足球知识的例子,作为知识型的人员,不能坐井观天;同时,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看书,而是要向周围的人学习,注意关心国家的事情、行业发展的事情和工作所接触的领域的事情;第三点是要有情商,这个现在好像更为重要,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到了社会上大家依然都是这样一个心理,所以我们要相处融洽,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刚进入社会,同学们方方面面都懂的不多,水平不高,要通过做好眼前的事情来得到领导的赏识。这三点是大家踏入社会要做到的基本的要求,我们要去融入社会,自己未来的成长要逐步的去适应。
寻访心得
初知道这个名字,也只是名字而已,没有过多的感觉,只是压抑住心底当时的好奇。等后面迫不及待地去翻阅姚老师的经历和资料,更多了敬仰和敬畏。只有在慢慢了解之后,才更清楚意识到能撑得起“姚燕时代”的这位师姐是多么地传奇。姚老师她用十年从普通科技人员走到国企高管的高度,又在1999年体制改革的局势下,于2001年临危受命承担起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院长,面临着产业亏空、人心不稳、资金短缺等等棘手问题但仍旧开启了“姚燕时代”;姚老师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分别从科研、产业、检测认证、工程服务等推动总院发展留住人才,最终使得建材总院称为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并在此期间打造了国际一流研发平台,逐步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可能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冰冷冷的文字和数字,数十年一瞬,但是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姚老师及其共同经历的团体才能体会。但真的很庆幸很感激姚老师,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兢兢业业地深耕多年,打造了目前专业领域的良好平台,为以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开局。就像这次跟姚老师请教的那个问题一样,当代青年的我们或许更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投入更多,更认真许多,更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较好地培养高情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起这一代的重担和责任,更好地走向未来。
——入党积极分子 王梦茹
这次与姚老师如此近距离进行访谈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听了姚老师的讲述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姚老师对建材专业的热爱和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当面对困难时,姚老师能够勇敢面对,敢于主动出击,寻求解决办法;当面对发展时,姚老师能够把握科研的风向标,善于抓住机遇,敢于突破创新。同样作为一名建材专业的学子,我能够感受到这其中的不易,而姚老师却四十年如一日的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发展,为我们国家建筑材料的发展出谋划策,打造了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此重点研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节能低碳生产技术、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绿色建材产品制造及应用技术等,更是将中国建材推向国际,引领建材行业的发展。姚老师是我们这一代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像她一样低下头来勤勤恳恳做事,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中共党员 刘科
校友寄语
同济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孩子的母校,是一个校风很好的学校;材料学院的发展和外界的影响力需要大大提升上去,要让优秀的团队和个人能够脱颖而出,走在行业队伍的前列,要大胆的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我们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提升,材料学院才能发展地更好。